公司清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企业合规律师>正文

联系我们

孙远强

手机:13008337939

电话:023-68447406

Q Q:545749130

邮箱:545749130@qq.com

证号:15001200310454463

律所:重庆捷讯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九龙坡袁家岗中新城上城5号楼14搂(袁家岗轻轨站旁50米)

分享到: 0

  如何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倍受当事人、法学界、司法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如何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正确处理医患纠纷、平衡医患双方利益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现行法律尚不完善,导致对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诸多争议,不利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解决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鉴此,本文试图探讨司法实践中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几个关键问题,期望能对审判实践起到积极作用。

一、医疗损害的认定

  医疗损害的认定是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首要问题。医疗损害应当包括哪些情形?按照民事责任理论,过错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致人损害,均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无过错致人损害,但法律特别规定承担赔偿责任的,也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医患关系本质上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在进行紧急救治、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过程中,医方因违法、违规性的医疗行为给患者造成了损害,按照民事责任理论,均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不存在任何民事责任的豁免。否则,既是对患者的不公,也是对医方的不利,既不能保护患方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强化医方对医疗风险的勤勉注意义务,促进医方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指出:“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据此,笔者认为,医疗损害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医疗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该条例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为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为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为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为四级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的规定,构成医疗事故的,医方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医疗差错

  医疗差错这一概念是法学界、司法界在探讨解决《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对患者救济不足的过程中提出的,意指由于医疗行为的过失,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事故,但又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只有医方的医疗损害大于或等于对患者造成明显人身损害才能构成医疗事故。”显然,对医疗事故的界定仍过于狭窄,并且明确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以医疗差错作为医疗损害的下位概念,对医疗损害的认定仍有必要。实践中,医疗差错分为一般医疗差错和严重医疗差错。在一般医疗差错中,虽然医方的医疗行为存在过失,但是未给患者人身造成任何损害后果,无任何不良反应。损害后果是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因此,对一般医疗差错,医方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严重医疗差错是指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行为已给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严重医疗差错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却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具备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医方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与医疗行为相关的其他医疗侵权损害

  除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外,仍存在与医疗行为相关的侵权损害行为,典型的如侵害患者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疗行为对患者名誉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在诊断过程中对一些社会舆论认为有伤风化的疾病的误诊,且未履行保守秘密的义务而致使受害人所处的群体对其社会评价的减损,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品质、声望、信誉、形象等方面的毁损等。虽然《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但是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的规定以及理论界的普遍观点看,隐私权是一项独立于名誉权的人格权。在医疗活动中,医方侵害患者的隐私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经患者的允许接触或窥视患者的身体;二是散布患者的私人信息[1](p132)。无论是侵害名誉权,还是侵害隐私权,都给患者造成精神损害,对此种损害,医方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医疗违约损害

  医疗关系,是指医师受患者的委托或其他原因,对患者实施诊断、治疗等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一般而言,医疗关系是患者与医师或医疗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该关系经由当事人的自由意思而成立,即医疗契约或诊疗契约[1](P16)。可见,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合同关系———平等有偿的医疗服务关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当,给合同相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医方在紧急救治、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其医疗行为给患者造成损害,均属于医疗违约,应当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二、医疗过错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四条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医疗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的确定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只要医方不能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则推定医方有过错,依法承担医疗损害赔偿侵权责任。医疗过错的认定,不仅是关键的,而且意义重大,正如耶林宣称:“使人负损害赔偿的,不是因为有损害,而是因为有过失,其道理就如同化学上之原则,使蜡烛燃烧的,不是光,而是氧,一般的浅显明白。”[2](P30)

  (一)医疗过错的客观认定

  从客观的医疗行为来判定医疗过错,主要以医方的医疗行为违反医疗义务为标准,凡医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法定或约定的医疗义务,造成患者医疗损害的,即可初步认定存在医疗过错。医疗行为违反医疗义务,主要是违反注意义务。所谓注意义务是指行为人应采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义务。医疗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指的是医师及其辅助履行人在医疗行为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以及职务和业务上的习惯和常理,接受期约或委托的要求等保持足够的小心谨慎,以预见医疗行为的结果和避免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根据规定,医疗机构的注意义务主要包括:进行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依法使用药品、医疗器械的义务;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主要包括: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按照注册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遵守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急危患者,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告知并取得同意的义务;护士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态,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遇紧急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医生不在场时,护士应当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等等。

  (二)医疗过错的主观认定

  在医疗过程中,医疗行为的主观过错表现为故意和过失。故意相对于过失而言,比较容易认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医疗故意的界定并无多大争议。然而,对医疗过失的界定却争议颇大,不易理解和把握。对医疗过失的界定,一种较为简单且有道理的观点是,行为人在医疗过程中,对损害的发生,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即为医疗过失。医方应承担医疗过失责任。当然,在此种认定标准下,有必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特殊情况,来判断医疗过失。其中,容许性危险及知情同意是判断医疗过失时应当予以考虑的因素。

  容许性危险是新过失理论的理论依据。所谓容许性危险,是指为完成某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对在性质上含有某种侵害法律权益的抽象危险的行为,若该危险与其有益目的相比被认为是正当的,该危险属于容许性危险。医疗行为属于容许性危险,医学的进步带来人类的欢乐和希望,但是,医学的进步伴有对患者生命、健康侵袭的危险,是无数次的反复实验和数次的失败才得到的。容许性危险阻却医疗行为的违法性,是对医疗过失的否定。与容许性危险并重的阻却医疗行为违法性的另一支柱是知情同意,即患者承诺。在医学上,“知情同意”是“医师的告知、患者的同意”,意指医方对患者进行医疗行为时,首先要针对向患者提出